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业电气产品 > 端子与连接器 > 线路板接线端子

类型分类:
科普知识
数据分类:
线路板接线端子

单片机系统硬件抗干扰常用方法

发布日期:2022-04-17 点击率:69

  影响单片机系统可靠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主要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电气干扰,并受系统结构设计、元器件选择、安装、制造工艺影响。这些都构成单片机系统的干扰因素,常会导致单片机系统运行失常,轻则影响产品质量和产量,重则会导致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形成干扰的基本要素有三个:

  (1)干扰源。指产生干扰的元件、设备或信号,用数学语言描述如下:du/dt, di/dt大的地方就是干扰源。如:雷电、继电器、可控硅、电机、高频时钟等都可 能成为干扰源。

  (2)传播路径。指干扰从干扰源传播到敏感器件的通路或媒介。典型的干扰传 播路径是通过导线的传导和空间的辐射。

  (3)敏感器件。指容易被干扰的对象。如:A/D、D/A变换器,单片机,数字IC, 弱信号放大器等。

  1干扰的分类

  干扰的分类有好多种,通常可以按照噪声产生的原因、传导方式、波形特性等等进行不同的分类。按产生的原因分:

  可分为放电噪声音、高频振荡噪声、浪涌噪声。

  按传导方式分:可分为共模噪声和串模噪声。

  按波形分:可分为持续正弦波、脉冲电压、脉冲序列等等。

  2 干扰的耦合方式

  干扰源产生的干扰信号是通过一定的耦合通道才对测控系统产生作用的。因此,我有必要看看干扰源和被干扰对象之间的传递方式。干扰的耦合方式,无非是通过导线、空间、公共线等等,细分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耦合: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系统中存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比如干扰信号通过电源线侵入系统。对于这种形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入去耦电路。从而很好的抑制。

  (2)公共阻抗耦合:

  这也是常见的耦合方式,这种形式常常发生在两个电路电流有共同通路的情况。为了防止这种耦合,通常在电路设计上就要考虑。使干扰源和被干扰对象间没有公共阻抗。

  (3)电容耦合:

  又称电场耦合或静电耦合 。是由于分布电容的存在而产生的耦合。

  (4)电磁感应耦合:

  又称磁场耦合。是由于分布电磁感应而产生的耦合。

  (5)漏电耦合:

  这种耦合是纯电阻性的,在绝缘不好时就会发生。

  常用硬件抗干扰技术

  针对形成干扰的三要素,采取的抗干扰主要有以下手段:

  1 抑制干扰源

  抑制干扰源就是尽可能的减小干扰源的du/dt,di/dt。这是抗干扰设计中最优先考虑和最重要的原则,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减小干扰源的du/dt主要是通过在干扰源两端并联电容来实现。减小干扰源的di/dt则是在干扰源回路串联电感或电阻以及增加续流二极管来实现。

  抑制干扰源的常用措施如下:

  (1)继电器线圈增加续流二极管,消除断开线圈时产生的反电动势干扰。仅加 续流二极管会使继电器的断开时间滞后,增加稳压二极管后继电器在单位时间内可 动作更多的次数。

  (2)在继电器接点两端并接火花抑制电路(一般是RC串联电路,电阻一般选几K 到几十K,电容选0.01uF),减小电火花影响。

  (3)给电机加滤波电路,注意电容、电感引线要尽量短。

  (4)电路板上每个IC要并接一个0.01μF~0.1μF高频电容,以减小IC对电源的 影响。注意高频电容的布线,连线应靠近电源端并尽量粗短,否则,等于增大了电 容的等效串联电阻,会影响滤波效果。

  (5)布线时避免90度折线,减少高频噪声发射。

  (6)可控硅两端并接RC抑制电路,减小可控硅产生的噪声(这个噪声严重时可能会把可控硅击穿的)。

  2 切断干扰传播路径

  按干扰的传播路径可分为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类。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索尔维全系列Solef?PV

推荐产品

更多